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信息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发轫于1950年,在抗战时期交通部邮政总局原址上开办邮政人员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先后举办西南邮电分校、重庆邮电学校和重庆电信学校;1959 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为重庆邮电学院,并开始本科教育;1965年成为当时四川省招收研究生的10所院校之一;于1970年改建为电信总局529厂,1973年改建为邮电部第九研究所,1979年恢复办学。2000年由原信产部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部市共建;2006 年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2013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近年来,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建设、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加强建设,加快发展。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7700余人。在职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90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200余人。学校校友、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为名誉校长。学校外聘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英国、加拿大、美国、波兰、印度等国5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学校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170余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名师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获得者150余人,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虚拟教研室6个、市级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44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办学74年来,为信息通信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各类人才,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现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信息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首批通信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高校、重庆市软件人才和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学校主动适应信息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现有学院17个,本科专业6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实施专业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重庆市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2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6个、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5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9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4个,涵盖工、理、经、管、文、艺、法、教等学科门类。通信工程等10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重庆市一流学科2个、重庆市重点学科16个、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项目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及专业领域28个,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学校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四个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和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高校,现建有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地、10个国家级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重庆市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30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工业互联网学院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另有工信部“智能汽车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和重庆市未来技术学院1个、现代产业学院2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创新创业学院1个。建成国家级课程19门、市级课程179门。自主研发了覆盖本科全部课程资源的课程中心。作为重庆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近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教改项目31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6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构建集人文通识教育、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创业实践训练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学校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与四川电信联合实施“天翼优培生计划”,与重庆电信联合实施“渝翼新青年”项目,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实施“华为鲲鹏计划”“华为智能基座项目”,与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联合实施“航天班项目”……深化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将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学校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发起高校之一,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总成绩在重庆市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数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成绩一直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近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励2600余项、省部级奖励6200余项。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八轮总排行榜(本科)中位列第61名,在2019—2023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第27名,均位列重庆市属高校第一。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坚持自主创新,是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发祥地”。学校现建有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重庆工业物联网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网络空间大数据智能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量子信息智能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旅游多源数据感知与决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数字经济智能与安全川渝共建实验室等80余个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文旅部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科研平台。“多粒度认知计算理论及应用创新研究群体”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择优支持计划,“移动信息终端与测试技术”等20余个团队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群体/团队。学校在通信网及测试技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与智能控制、先进制造与信息化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专用芯片设计等领域,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学校曾先后成功研制第一套符合国际电联标准的24路、30/32路脉冲编码机和120路复接设备及其配套仪表,参与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颗TD—SCDMA基带芯片,制定了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国际标准,研制出我国安全领域信息隔离与交换关键设备,研发出全球首款支持三大工业无线国际标准的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提出了不确定性知识的多粒度发现模型与方法。学校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殊荣。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创新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90余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43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一等奖32项;授权发明专利4500余项。学校英文期刊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DCN)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位列JCR Q1区。
学校坚持产学研融通创新,立足信息行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努力构建开放办学大平台。学校成立了董事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中国星网、中国邮政、中国铁塔、华为、中兴、腾讯等行业知名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赛力斯、长安汽车、四联集团、机电控股等在渝大型企业,与重庆南岸区、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璧山区、开州区、永川区、大足区、綦江区,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地方政府、园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深入推进下山办院,主动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两江协同创新区、仙桃数据谷等建设。以高质量打造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牵引,密切与地方政府、园区和重点企业合作,按照“一园多点”模式,全面加强“重邮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重邮空间通信研究院”“重邮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重庆市集成电路协同创新中心·重庆集成电路学院”“鲲鹏创新学院”“微软重庆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华为优秀创新人才中心”“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等100余个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学校深入推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落实教育共建“一带一路”行动,积极有序开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新局面。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1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联合人才培养、师生双向交流、联合科学研究、海外实践研修等各类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加快推进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促进师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高质量实施3个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成效日益凸显。与俄罗斯、法国和泰国合作院校开展境外办学项目。学校自1999年起招收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政府奖学金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项目高校,连续两轮顺利通过国家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学校地处于重庆主城南山风景区内,坐落在森林公园环抱之中,占地3800 亩,校舍建筑面积82万余平方米,馆藏430余万册(种)。学校全面推进数字重邮建设,建设了技术领先、服务便捷、资源共享、智能决策、安全可靠的智慧校园,建成包含全光校园网和5G双域专网的网络基础设施,互联网出口带宽100G,搭建了高速可靠的数字资源校园网、互联网无缝衔接桥梁;构建了校园大数据应用支撑体系,建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开展学生画像、学业预警、考研精准指导等数据应用;建成深度融合、多跨协同、数据驱动的一网通办,持续打造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跨校区的数字重邮“一件事”,推进学校各业务领域发展、服务、治理体系现代化。校园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好地方。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重庆市森林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重庆市首批“绿色校园”、“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平安校园”示范单位。
新征程已经开启,新蓝图催人奋进。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秉承“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重邮校训,弘扬“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团结奋斗、乐于奉献”的重邮精神,传承“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重邮校风,赓续“通信报国”的红色基因、“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舍我其谁”的奉献基因,以砥砺实施学校“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为主线,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办学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办学担当,凝心聚力、勇攀高峰,努力培养大批信念坚定、志存高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持续发展能力、执着行业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而团结奋斗,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赢得属于全体重邮人更大的胜利和荣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邮新的更大贡献!
馆藏印刷型文献总量200余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