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航空航天图书馆
国内大学图书馆
沈阳航空航天图书馆

馆藏纸质文献达130余万册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放飞理想的天堂。因为有了她,大学校园变得厚重而有底蕴;因为有了她,智慧和思想得以传承和发扬。图书馆是大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大学校园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沈航图书馆成立至今,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我们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沈航图书馆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多学科、多层次、多载体的馆藏文献和数据库体系。

图书馆从发展的大局出发,进行了机构改革,业务重组,强化了跨部门业务之间的相互协作。机构重组焕发了图书馆的新活力,图书馆在资源、空间、技术和服务方面开始转型与融合。积极发展特色资源,加快数字资源建设进程;以教学和科研需求为驱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加强读者互动,提高用户体验;强化互联网思维,促进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为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编织文化交流的纽带。图书馆整合相关资源,改造部分空间,增添了相应设施,提供了新的功能。在文化长廊、青阳书院、旷明视听空间、外文图书阅览等区域,以图、文、声、像和互动体验等形式全面、立体的向中外学生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图书馆将是信息化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成为师生家园中的青山绿水。

存古开新,笃行致远。我们本着“重特色、抓内涵、促开放、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将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图书馆而努力。

在这里,我代表图书馆全体职工,热情欢迎您的到来。

馆长 王志坚

2023年4月4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馆,建立于1952年8月,建立伊始,设在兵工局护士学校图书馆旧址,当时在设备、藏书和管理等方面与其它中专学校相比是比较好的。“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2年9月复校沈阳航空工业学校,1978年5月改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为适应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学院加强了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改为处级建制,工作人员增至45人,机构由一个综合组发展到采编、期刊、典藏、阅览和情报咨询五大组。1993年,学院人事改革,进行减员增效,图书馆人员变为26人。同年图书馆面积达到3350平方米,图书购置经费超过了10万元,并开始逐年增长。1995年,图书馆首先在采编部实现计算机编目、建库。1998年,为接受教育部本科院校教学评价,学院自筹资金建设的新图书馆竣工,建筑面积9004平方米,图书馆有了自己的功能较完善的独立馆舍。同时学院也加大了文献资源和设备的投入,使图书馆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价。1999年,图书馆自主研发集成管理系统,2001年投入使用,图书馆初步实现了采编、流通和公共查询的自动化管理,并通过了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回溯建库的评估。学院继续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总经费达到128万元。2004年,学院加大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投入资金达240万元,购置了数字化资源和设备。2005年,图书馆更换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书刊从采到借的全流程的自动化管理,采用了标准的CNMARC数据平台,实现了统采、统编、互检、互查等网络化管理模式。组建了电子阅览室,实现了数字资源的利用。学校为提高教学水平,再次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图书馆总经费达到350万元。2006年,图书馆开发了图书馆网站,进一步开放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广大读者提供网络服务。2007年,新校区图书馆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24000平方米。新馆的建设使图书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拥有图书近百万册,电子图书20余万册,数据库14个,网络服务器12台,存储空间14.6TB,电子阅览及公共查询终端300余台,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全院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对学校的教学水平评估。2010年3月,学校成功更名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由航空工业部转归辽宁省人们政府管理,进一步加大了对图书馆投入的力度,经费达到历史最高的400万元。北陵校区图书馆全部搬迁至道义校区新馆,原教工阅览室12.7万册图书移交北方科技学院。由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和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首届“校园读书周”活动正式开启。2011年,沈航航空航天特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350万元。2012年,图书馆获得学校图书改造专项资金,改造图书50余万册,为实现“大流通”服务模式奠定基础。2013年,图书馆完成沈航航空航天特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和门户网站的建设任务。2014年,学校将图书馆楼六、七层约8000平方米交予图书馆使用,经过基建处、后勤、网络中心、保卫处、图书馆等部门的多次协调,图书馆实施了空间改造工程。2016年,经过改造,图书馆实现了“大流通”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对资源、空间和服务进行开放,为读者创建了集藏、借、阅、检、询为一体开放、自由、便捷的高水平服务环境,周延长开馆时间达15小时,节省了人力资源。校长杨凤田院士为图书馆改造投入使用进行揭幕,常务副校长陈保东宣布图书馆正式启动“大流通”服务模式。图书馆在新的服务模式下进行了业务重组,开发了数字资源开发平台、阅读推广与读者活动平台、学习支持平台新的业务工作。图书馆联合校宣传部、校团委、校工会、校科协等部门,举办了首届贯穿全年的“校园读书节”活动。2017年,图书馆实施了亮点工程计划,激发馆员开拓创新。自主研发图书定位系统;创建英文网站;开展“阅读护照”等原创阅读推广活动;进行“零借阅”图书推送;创建空中讲堂 ——“微电台”;开发微信平台服务新功能;筹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蒲新教师公寓阅览室”和“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蒲新教师公寓分馆”等。2018年,图书馆与党委组织部联合开发建设了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召开了以“立德树人 信念铸魂 守正创新 躬行实践”为主题的辽宁省高校图书馆首届党建经验交流会。完成了旷明视听空间改造工程,为读者提供了多元信息、多元载体、多元服务、开放便利的共享空间。2019年,为促进学风建设,提高考研率,图书馆新增了1000个阅览座位,建设了24小时考研教室,创建了三个考研专区。2020年,完成学校巡察整改工作,制定70条整改措施,并逐一安排落实。疫情期间,推出丰富多彩的云端阅读活动,参与活动学生40000余人次,荣获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完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基地建设,以图、文、声、像和互动体验的形式全面、立体的向中外学生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书馆始终秉承“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宗旨,紧跟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截至2020年底馆藏纸质文献达130余万册(不含院系),电子图书近7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50余个,形成了以航空为特色、工学为主,兼有理、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助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不断向前。

图书馆发展历史

1952年,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馆

1953年,东北第一工业学校图书馆

1955年,沈阳第一工业学校图书馆

1956年,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馆

1958年,沈阳航空学院图书馆

1959年,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图书馆

1960年,沈阳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图书馆

1962年,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馆

1969年,国营251厂图书馆

1972年,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馆

1978年,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图书馆

2020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相关导航